别称:云苓、松苓、茯灵;
植物特性: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,形状像甘薯,外皮黑褐色,里面白色或粉红色。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,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;
功效:味甘、淡、性平,入药具有利水渗湿、益脾和胃、宁心安神之功用;
现代医学研究: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。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;
产地:产于云南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
【性味】甘、淡,平。
①《本经》:“味甘,平。”
②《医学启源》:“《主治秘诀》云,性温,味淡。”
【归经】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
①《汤液本草》:“入手大阴,足大阳、少阳经。”
②《本草蒙筌》:“入膀胱、肾、肺。”
③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“入肺、脾、小肠三经。”
④《本草经疏》:“入手足少阴,手太阳,足太阴、阳明经。”
主治功效:
【主治】小便不利;水肿胀满;痰饮咳逆;呕吐;脾虚食少;泄泻;心悸不安;失眠健忘;遗精白浊。
【功效】渗湿利水;健脾和胃;宁心安神。
栽培介绍:
可用段木、树蔸及松针栽培,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为主。
选直径10-45cm的中龄松树,砍伐后每隔3-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,深入木质部.5cm,称“剥皮留筋”,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,敲之有声时锯料,截成长65-85cm的节段,放通风向阳处,按“井”字形堆垛备用。选背风向阳、微酸偏砂的缓坡地,挖直径90cm、深50-65cm的窖,窖距上下为33cm,左右17cm,四周挖好排水沟。取木段3-5根,粗细搭配,分层放置于窖中。菌种也称引子,有菌丝引、肉引、木引三种,现多用菌丝引。
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,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 76%、麸皮 22%、石膏和蔗糖各1%,含水量 65%,装入广口瓶,灭菌后接入纯菌种,在25-28℃条件下培养半月,翻转瓶在22-24℃下再培养半月,即为菌丝引。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。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-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,锯成长50cm的木段,每5根为一堆,分二层堆叠,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,覆土3cm,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。早春3-4月份接种,用菌丝引接种,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,插入栽培瓶中,粗木段靠在周围,覆土厚3cm。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,将苓肉面贴在简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,苓皮朝外。木引可锯成5-6cm长,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、三段,夹在料筒中间。
田间管理:
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,应及时补土填缝。
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,防治方法: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,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,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,埋入松木或蔗渣,诱白蚁集中于坑中,即可捕杀之。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-蚀蚁菌,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,全巢无一幸免,灭蚁率达100%。